“作为一名与抑郁情绪抗争的患者,曾因抑郁情绪备受折磨,却在王灵灵医生的开导下找到了‘重生’的曙光.....尤其令我触动的是,在我反复陷入自我怀疑时,她多次主动延长接诊时间,听我说一些‘废话’。”近日,一名曾在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十六科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送来了一封千字感谢信,信中字句真挚动人,流露出浓浓的感激之情。
差不多三年前,郑女士开始觉得自己特别的累。“说不上为什么,就是感觉很累,很没劲,胸口像压着一块石头,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就想歇着、躺着,然后就控制不住的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好、自己怎么这么没有用。”起初,郑女士认为是自己工作压力大加上睡眠不好所致,就没太在意。可后来,她发现“负面的想法”愈演愈烈,让她焦虑、惶恐,甚至萌生出自我伤害的想法。“好像是不会游泳却溺在水里,不管怎么挣扎都在往下沉,越来越无力。”
郑女士因此日间消瘦,精神也萎靡不振,情绪更是敏感极端,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家人们对她的健康状况担心不已。提起郑女士首次就诊时的情景,王灵灵医生记忆犹新。“眼神空洞、几无表情,问什么都不愿搭腔,问两三次才会开口,话也不多。”在简单面诊和全面的评估检测后,王医生诊断郑女士为抑郁症,且伴有焦虑障碍,需要住院进行系统治疗。
针对郑女士的情况,王医生为其制定了“药物 心理干预”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心理疏导治疗方案,但在住院初期,郑女士对治疗抵触严重,不交流不配合,且拒绝服药,情绪极易崩溃。为此,精神十六科将郑女士列为重点看护人员,王医生也通过郑女士的家属了解其成长经历与性格特质,以循序渐进、温和包容心理疏导方式,慢慢地尝试打开郑女士的心扉,帮助她正确认知、消除抵触和恐惧。
就这样,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与耐心沟通下,郑女士开始配合治疗,逐渐走出了负面的思维循环,精神状态恢复良好。同时,王医生也为郑女士制定了一些绘画、手作等参与性强的康复活动,帮助她抒发内心压抑的情感。“我因为情绪问题,没少给咱医生和护士出难题、添麻烦,多亏了王医生和其他医护们的耐心和责任心,使我最终战胜了情绪,找回了‘自我’。”
诚如郑女士在信中所说,“这份康复的背后,是医生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践行,更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写照。”情真意切的话语,饱含着患者对医护人员精湛医术和优质服务的认可。
精神十六科的服务理念很短,仅是直白的“用心工作,热情服务”八个字,在这普通的理念背后,也不过是医护人员自我践行全力帮助患者走出困境的“普通”工作。“患者很难、患者很苦,我们需要用专业的治疗、悉心的照护来帮助他们,以耐心、责任心、同理心来贴近他们,才能真正的为他们接触心灵上的痛苦。”王灵灵医生笑着又补了一句,“这是我的分内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