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被噩梦惊醒,一身冷汗,心脏狂跳——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曾有过。噩梦看似是睡眠时的偶然现象,但如果频繁出现,可能就是一种“前驱症状”,正在预警未曾察觉的身体状态。
换句话说,反复出现的噩梦很可能是身心发出的“警报”,提醒我们要注意审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睡眠分为入睡期、浅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四个阶段。
在快速眼动期,身体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呼吸和心率都会变快,同时也容易做梦。
压力过大、焦虑和忧郁等长时间的负面情绪都有可能导致做噩梦。并且,这种关系并非单向,持续的噩梦体验会反向侵蚀心理防线,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甚至形成 “怕做噩梦→更焦虑→噩梦更频繁” 的恶性循环。
若噩梦多且大喊大叫、拳打脚踢,则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作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是目前认为最具价值的帕金森病前驱期指标。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睡眠疾病,其特征为梦境内容与异常行为同步出现。该病早期症状易被忽视,但随病程发展(约十年),多数患者症状加重,部分甚至进展为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和路易小体痴呆。
核心表现为快速眼动期的异常行为,这些行为与噩梦内容高度吻合,包括
剧烈肢体动作:挥拳、踢腿、坠床;
攻击性行为:打斗、语言攻击;
逃避反应:梦中遇险时表现为奔跑、跳跃。
这些动作往往快速激烈,可能导致自伤或伤人。另外,患者本人通常对发作过程无记忆。
缓解噩梦带来的困扰,需要从情绪管理和睡眠环境双管齐下。
睡前1小时进行 “情绪整理”:把当天的烦恼写在纸上然后封进盒子,象征性地 “暂存” 焦虑;或通过 10 分钟正念呼吸,将注意力锚定在呼吸节奏上,避免思维反刍。
睡眠环境的 “去威胁化” 同样关键:保持卧室只用于睡眠,移除电子屏幕减少蓝光干扰;用暖黄色小夜灯替代完全黑暗,降低对未知环境的恐惧。若噩梦频繁重现,可尝试 “意象排演疗法”—— 白天主动改写噩梦剧本,比如把被追逐的结局改成自己转身反击,反复在脑海中预演新剧情,能有效降低噩梦重复率。
偶尔的噩梦是情绪的正常宣泄,但若它频繁叨扰,或许是时候停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通过科学调节与必要时的专业帮助,让睡眠重归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