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种感受:孩子进入初中后,这脾气开始怪起来,没法跟孩子想说啥就说啥了。
“脾气可怪,一天天也没啥表情,吃饭的时候稍微多说两句,碗一撂扭脸就进屋了。”
“动不动就不想去学校,一问就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话变少了,一回来就钻屋里锁上门,不到吃饭点、不是上厕所就不出来,问个啥都是‘嗯、啊、哦’。”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变化的阶段,身体与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出现情绪变化和行为波动是正常现象,但家长们要注意留心观察,如果这种情绪、行为的变化过于反常,且持续时间较长,那就要注意和警惕了,谨防是青少年情绪障碍。
青少年情绪障碍是指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影响情感、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各种障碍。这些障碍通常会影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情绪障碍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是不及时识别和调整,很容易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常见表现
抑郁情绪:情绪持续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热情,如原本热爱打篮球的少年,突然不再愿意参加任何篮球比赛和活动。常常感到悲伤、无助,自我评价降低,甚至出现自罪自责的想法。睡眠和食欲也会受到影响,有的青少年可能会失眠、早醒,或者暴饮暴食、食欲不振。
焦虑情绪:莫名的紧张、不安,对未来过度担忧。比如,临近考试时,焦虑情绪严重的学生不仅会担心考试成绩,还会对考试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如忘带文具、答题卡填错等过度焦虑。身体上可能出现心慌、手抖、出汗、呼吸急促等症状。
情绪波动大: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又烦躁易怒。可能前一刻还在和朋友愉快聊天,下一刻就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事后又后悔不已。情绪变化没有明显的诱因,让周围的人难以捉摸。
形成原因
生理因素:青春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如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波动,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进而导致情绪不稳定。
心理因素: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对自我认同和自尊非常敏感。一旦在学习、社交等方面遇到挫折,如考试失利、被同学孤立,就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家庭因素:家庭氛围不和谐,如父母经常争吵、离异,或者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严厉,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引发情绪障碍。
社会因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网络环境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影响。例如,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排名,会让青少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良的网络内容,如暴力、色情信息,也可能冲击他们的心理。
应对青少年情绪障碍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努力——
1、认识和接受情感正视情绪:
鼓励孩子承认自己的感受,无论是悲伤、焦虑还是愤怒,都是正常的。情感表达:教孩子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可以通过写日记、艺术创作或与信任的人交谈来表达。
2、学习应对技巧情绪调节技巧:
教孩子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放松技巧,以帮助他们在情绪高涨时平静下来。积极的自我对话:鼓励孩子用积极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建立自信,避免负面自我评价。
3、 寻求专业帮助心理辅导:
鼓励孩子寻找心理医生或辅导员的支持,专业人员可以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治疗。参加支持小组: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小组,分享经验并获得同龄人的支持。
4、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
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维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均衡饮食与运动:鼓励孩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室外运动,以增强体力和情绪稳定性。
青春期情绪障碍不容忽视,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