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官微院区地图 |院长信箱
首 页 医院概况 医疗信息 就诊服务 党建群团 医院文化 医务科教 护理园地 司法鉴定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科普>心理疾病


快来看!强迫症的底层逻辑是个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6/25 9:37:00    文章来源:
 

       出一次门,总要三番五次返回家里确认自己是不是关了窗、锁了门。
       洗手要洗上十几分钟甚至更久。
       看见方砖就必须踩在中心走,一走错就得重新再来。
       ……
       不少人调侃自己是“强迫症患者”,但日常生活中人们说的“强迫症”大多属于强迫现象,并不等于精神疾病上所说的强迫症。
       真正的强迫症是以行为表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其核心症状就是被迫地、过度地重复某个固定行为,这个行为可以是外部可见的操作(如强迫行为),也可是隐藏内心的操作(如强迫观念),重点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令人痛苦的,甚至给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严重障碍。
       那么,强迫症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是对于“安全感”和“完美主义”的“过度”追求。
       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关于安全的 "防御系统",时刻帮我们识别、评估危险,并相应的做出指令。
       比如走到路口,看到红灯会停下;看到有条狗跑过来,会判断是否安全,需不需要跑。但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这个 "防御系统"不光在触发上非常敏感,程序上也有错误。
       正常人看到桌上有一点灰,可能觉得没啥,擦一擦就行。可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会拉响 "警报":"灰尘里有细菌,会让我生病!必须马上擦干净,不行,得用酒精、用消毒液,而且要擦很多遍才行!" 于是,他们就会反复擦拭桌子,停不下来。
       这其实是大脑把一些正常的、微小的风险无限放大了,让其陷入一种 "不这么做就会有可怕后果" 的恐惧中。
       生活中,很多事都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可能就是“不确定”。而强迫症患者非常讨厌这种不确定性,他们认为不确定就是不安全、不完美的,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控制和规划才能避免,才能掌控一切,才能获得“安全感”、达到“完美”。他们将这种思维和追求应用在生活中,不光严以律己,  同样也严以律“他”。
       强迫症患者在对于“安全感”和“完美主义”的“过度”追求下,越追求越焦虑,越焦虑越追求,由此开始产生“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用以缓解焦虑。一开始,这样做可能会稍微减轻一点焦虑,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 "依赖",觉得 "只有这样做才能安全",于是强迫的观念和行为就越来越频繁,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应对强迫症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强迫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放弃“ 高控制”:
       多数强迫症患者都有“高控制”倾向,对情绪、行为、思维的异常的强控制,但因为做到100%的绝对控制,所以失控感会造成情绪的焦虑,激发更强的控制欲望,造成恶性循环。
       2、改变对“情绪”的态度:
       强迫症基本都忽视自己的情绪,觉得情绪没用,甚至讨厌自己的某些情绪,或者把情绪极端的定义为幼稚、脆弱、失控的象征。通常惯用的防御机制就是“情感隔离”,所以才会产生强迫行为或思维来抵消隔离后的情绪状态。
       感受情绪、识别情绪、疏解情绪,情绪是身体自然的应激反应,你重视情绪,好好对待它,它才不会以强迫症的形式干扰你。
       3、改变对完美的追求:
       强迫症患者往往过分理想化,习惯严于律己,追求绝对完美,严苛到超我,规定自己只能做正确的事情,不能有任何妥协。
       很多事情没有绝对好坏,对错之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就是最好的,为自己负责,其实完美的人并不存在。
       4、摆脱“过分关注”:
       无休止的理智化、道德化会导致强迫者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于关注,在一些小事上过于纠缠,注意力都在细枝末节的事情上。
       平心静气,放松心态,减少对自我行为的过度关注,不要集中注意力在某个症状上,日常可以做瑜伽、冥想等,放松身心。
       5、直面内心的恐惧:
       恐惧是强迫症的情绪表现。害怕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不好的结果。

 太康路院区地址:洛阳市太康东路505号 电话:0379-63215886
 白马寺院区地址: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灵康巷1号 电话:15538595120
 投诉举报电话:0379-63215226 投诉举报邮箱:lywyjcs@163.com
   

版权所有: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豫ICP备10008693号-1

豫公网安备410311020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