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胡女士看起来“不开心”,总是皱眉叹气,朋友都说她是“行走的负能量”,“情绪价值非常低”。
“我也不想的啊,可是工作好烦啊,每天都感觉好累,休息了还得操心工作上的事,感觉跟没休息一样,睡也睡不好。”胡女士觉得自己就像是手机,一直处在待机状态,就算是到了该充电休息的时间也没法关机,所以越来越“卡顿”。
胡女士工作多年,工作能力有目共睹,但笑容越来越少了,个人状态也越来越差,从刚踏入职场时的“活力满满”,到现在的“负能量满满”,工作好像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时刻都在牵引着她的心绪。
“我觉得自己是病了...”
就这样,身心疲惫的胡女士来到了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经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胡女士这是出现了“职业倦怠”,而综合胡女士的表现来看,伴有一定的抑郁倾向。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有能力工作,但是却没动力去做。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疲乏,往往呈现出三种状态——心好累(情感衰竭)、不想干(去人格化)、我不行(无力感)。
胡女士的“职业倦怠”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症状和情绪表现,极大地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
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其实是工作上的“压力和不对等”以及个人的“想太多”。
工作上的“压力和不对等”:
工作负荷过重,长时间的加班和高强度的任务让人喘不过气;
工作内容单调乏味,缺乏自主性、挑战性和创新性;
辛勤工作未得到肯定和认可,工作回报低;
职场人际关系复杂,存在冲突和不和谐,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处理。
个人的“想太多”:
性格内向、敏感,应对压力的能力较弱;
个人期望过高,当现实与期望不符时容易产生挫败感;
过分在意他人看法,非常看重成就和结果。
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职业倦怠已成为一种常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且存在年轻人高于年长者,未婚者高于已婚者的情况。尤其是身处服务业的人群,如教师、银行从业者、销售等,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的成就也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单一维度。虽然工作不可逃避,但生活也还有很多可能性。在休息时间强制给自己的大脑开启飞行模式,适当运动、适当放纵,给自己紧绷的神经松松绑。即使是工作,也可以为自己规划短期和长期的个人发展目标。有目标,有前进方向,感受完成目标的成就感,能够帮助自己克服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