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早期,也就是疾病的前驱期症状常较为隐匿,最常见的前驱期症状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躯体改变:
患者可能出现睡眠异常,不是入睡困难、多梦,就是嗜睡,作息规律大变,可家人常以为是压力大、作息没调好,还有人会出现头痛,消化道症状等躯体不适感。
2、行为改变:
社交方面,原本开朗健谈的人突然变得孤僻,不愿出门、回避亲友聚会,对以往热衷的活动兴致缺乏。言语表达上,出现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话题跳跃,多疑敏感等。
3、认知改变:
工作、学习效率骤降,注意力难集中,记性变差,像学生成绩无故下滑,上班族频繁出错。
4、情绪改变:
无端出现焦虑、抑郁,或莫名兴奋、冷漠。这些表现零散出现,易被归咎于青春期叛逆、工作挫折等,若症状持续存在,就得警惕,及时排查精神分裂症可能。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常见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言行紊乱等等,并非精神分裂症的独有症状,其他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也可见到。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主要取决于精神症状的采集和确认,关键在于专科医生的面谈和观察。
对于精神分裂症,很多人误解重重
“是不是会六亲不认?”“是不是人格分裂?”作为一个污名化程度非常高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受歧视程度高。
精神分裂症的“分裂”不是人格分裂了,也不是大脑构造分裂了,而是指人的基本精神活动,如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发生了障碍,各个活动之间的联系不协调了,与外界环境也不协调了。
精神分裂症包含着一系列的症状群,每个患者的表现都略有不同。总体而言,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以分为阳性、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CIAS)三大类。
阳性症状(不该出现的):幻觉、妄想、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言语行为等。比如,患者会感觉有人跟踪自己、监控自己等。
阴性症状(该有却没有的):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社交退缩、意志力减退。比如,患者表现得木讷、呆板,常常失去兴趣和动力,社交兴趣减退,无法识别别人情绪或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等。
认知障碍:注意力、社会学习、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和言语流畅、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受损,会对患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疾病一样,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进行及时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一旦发现家人有长期(通常为持续两周以上)的兴趣缺失、情感淡漠或是出现精神异常、认知力受损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到精神专科就诊,争取最佳治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