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老年人的健康,很多人直接把它等同于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老年人是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且往往在诊断发现时较为严重。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逐渐退化,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外界的环境改变,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
老年心理问题的三个信号 一、失眠:
失眠是心理障碍的主要信号之一。神经官能症和焦虑症患者主要表现有超过30分钟仍难以入睡,睡眠不安稳;抑郁症者主要表现为中途觉醒超过30分钟,睁着双眼盼天亮。如果老年人有类似的诉说,家属就应多留心老年人的言行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二、担忧过度:
这也是一种病态。比如老年人总是担心子女出门会遭遇不测,孙辈会走失或得病;或认为自己长了肿瘤、得了绝症,即使体检结果显示没有器质性问题,也无法摆脱对健康状况的怀疑等。
三、情绪低落,压抑悲观:
独居、丧偶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更容易情绪低落,压抑悲观。尤其是刚退休的领导或骨干,常常会突然觉得生活无趣、无聊,不愿意多活动,甚至出现无法控制自己反复做同一件事的强迫行为。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 1、老年焦虑症:
焦虑失调是老年心理疾病的重要成因和表现之一。
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容易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了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有一般焦虑症所没有的特点,而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这种心理疾病,把它归因于一些器质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从诊断上来说,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焦虑症是一样的,但不同年龄段又有不同的特点。对年轻人来说,焦虑的因素主要是恋爱、工作、婚姻、情感这几个方面,而对老年人来说,主要的焦虑因素是衰老、疾病、死亡等。
2、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常见老年人心理疾病,它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抑郁时会长期情绪低落,因而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老年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厌世、自责、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等。
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退休综合征:
所谓退休综合征是指中老年人由于退休后不能适应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
退休综合征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孤独、空虚和忧郁。原本乐观的人可能变得情绪消沉,空闲时间太多了而不知该如何打发。
退休后,老年人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社交范围变狭窄,孤独感油然而生。退休后闲暇的日子与退休前忙碌充实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适应新的生活模式时,老年人往往会感到不安、无助和无所适从。
加上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疾病的不断增多,有些人会产生无望感,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了,其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以往,给人离退休前后判若两人的印象。
4、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年后相继离开家庭,剩下中老年人独守老巢,特别是老年单身家庭。近年来我国老年问题专家将“空巢”家庭解释为:其一指单身家庭中的老人,其二指老夫妇二人家庭。这两类家庭的老人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空巢综合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
人类是不喜欢孤独的,特别是老年人,一旦出现“空巢”,他们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寂寞和孤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
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建议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思想开明,不要将自己或家庭的不足和别人的进行比较。不要以悲观、压抑的心理看待周围环境,遇事不要大悲大喜,心绪不宁,要充分认识到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要认识到幸福来自愉快的心理状况,而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状况及权力大小。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后,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一方面可以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充实生活,增进身体健康。
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培养新的兴趣,增加社会文化活动消除烦恼,转移不良注意力,保持愉快情绪和心理平衡,和家人保持和睦的关系。
3、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
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以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也都有益智怡情的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更新知识。多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看电视,可以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4、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量运动,逐步建立和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损害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方式,保持生活的规律性,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