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老年人说:人老了,觉少了,睡眠变短、也变浅了。60岁后,上床早睡反而睡眠时间减少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是的,事实上睡眠时间短、睡眠浅、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醒觉次数增多、白天疲乏、好打盹儿的老年睡眠问题已经非常常见。
在老年群体中,长期失眠可能易引发心慌、胸闷、心悸等躯体不适,严重的睡眠障碍则会导致健忘、老年痴呆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生,不加干预的睡眠障碍会让老年人脆弱的身体“雪上加霜”。
睡眠时间短仅与年龄增长有关吗?
临床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睡眠时间不同,随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甚至会更短,他们偶尔会用白天打瞌睡、浅睡的方式来补充夜间睡眠时间不足的问题。然而老年失眠、睡眠质量差仅仅是年龄增高所致的睡眠周期改变吗?
生理原因:随着年龄增高,生理激素水平的下降,褪黑素分泌减少,无法维持睡眠时长,睡眠质量更是很难保证。
躯体原因:躯体疾病,骨质疏松、心衰、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的身体不适,严重影响老人睡眠质量。另外,失眠还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有关。
药物原因:部分药物也能影响睡眠,如应用肾上腺素能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而难以入睡;利尿药导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经常服用催眠药的患者突然撤停药,可以导致停药性失眠。
心性原因:抑郁、焦虑等情绪会导致夜深人静时胡思乱想、辗转难眠。长此以往极易患老年痴呆。
老年睡眠障碍的危害
身体健康方面:
心血管系统: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免疫系统:削弱免疫力,使老年人更容易感染疾病,且患病后恢复较慢。
神经系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生几率。
内分泌系统: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如胰岛素分泌异常,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心理健康方面:
焦虑和抑郁:睡眠障碍容易引发或加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烦躁不安:导致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影响人际关系。
日常生活方面:
白天疲劳:由于夜间睡眠不足,白天感到困倦、乏力,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增加意外风险:如因困倦导致跌倒、受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认知功能方面: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使老年人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能力下降。
调节睡眠有方法
有睡眠障碍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可以试试以下方法缓解睡眠障碍。
睡前泡脚、放松身心:睡前不做剧烈运动,温水泡脚,双手拍打足部涌泉穴处,力度适当,以脚底局部发热为止,舒缓神经、疏通经络;躺在床上放下手机,听一首舒缓的音乐,平静情绪,准备入眠。
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清淡的饮食能够减轻肠胃负担,规律的生物钟让身体养成到点就困、到点就醒的习惯,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缓解睡眠障碍。
锻炼身体、培养兴趣:锻炼身体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率,运动适当的释放精力,对助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