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大妈今年67岁,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自己长期独居。自退休后,葛大妈的生活其实挺安逸的,喜欢看书、写字,也常和小区里的大妈们一起跳广场舞。
大概一两年前,葛大妈有些“变化”,不再喜欢看书、写字、跳舞,而是爱上了“收集”,只要看到她觉得有用的东西,就会拿回来放在家里。旧鞋子、旧衣杆...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日积月累之下,葛大妈的家成了一个“旧物仓库”。
“最早是老家房子拆了,她回去一趟拿回来了很多东西,什么旧衣服、旧被褥还有不用的水壶和盆,从那之后就开始‘乱’了。到处收集些没用的、旧的东西,家里到处堆得满满的。”面对葛大妈的“变化”,女儿多次劝说,但葛大妈总是有理由:这个不能扔,针织的羊毛毛衣,20多岁穿过的,说不定还能穿;那个不能扔,丝面的被子,多好的料扔了可惜;
“该扔就扔?不行,你不懂,这些东西都有用,以后会派上用场。”
眼看家里乱的不行,到处一股子味儿,葛大妈的女儿忍无可忍却又“不得不忍”,不能说,不能扔,说多了影响母女感情,还要被赶回去。
在朋友的建议下,葛大妈的女儿最后下定决心“连哄带骗”带着葛大妈来到了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根据面诊和心理评估检测结果,葛大妈这是患了囤积症。
囤积症是一种以持续难以丢弃或舍弃物品为特征的心理障碍。这种行为通常是由于对物品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和恐惧,害怕失去这些物品会带来情感上的痛苦。囤积症患者往往会积累大量的物品,即使这些物品在实际用途上并无价值,甚至会妨碍正常的生活空间和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囤积行为每个人都有,真正需要干预的囤积症患者并不多。
囤积症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过度收集物品:囤积症患者通常会收集大量物品,且难以舍弃或丢弃这些物品,即便它们可能毫无价值。
2、决策困难:他们在处理物品时,往往面临巨大的决策困难,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保留哪些物品,丢弃哪些物品。
3、情感依赖:囤积症患者对其所囤积的物品有强烈的情感依赖,认为这些物品与其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4、生活空间受限:由于物品过多,他们的生活空间会被严重挤占,影响日常生活,如无法正常使用厨房、浴室和卧室。
引发囤积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从临床经验来看,首先要排查老人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或者认知障碍,这可能是出现了某些疾病的前期表现,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合常理的物品使用观念和价值判断。那些年轻时没有囤积习惯,上了年纪反而喜欢囤积物品的老人尤其要注意。
收藏和适度怀旧对于老人是一种精神寄托,既不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生活,也不会给大家带来困扰,甚至会给生活增添很多乐趣,也能够让老人在收藏和怀旧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而囤积则带来各类健康、安全隐患和生活上的不便。一旦出现囤积行为,也意味着患者可能会有强迫、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等其他情况。